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项目

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1月29日,上海市政府确定紧急建设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项目。2月2日正式开工,2月23日完成工程建设,2月26日调试完成交付使用。

本项目立足于新冠肺炎的应急救治,同时要考虑今后能较长时间使用,项目时间紧、标准高,各参建团队在春节期间奔赴岗位,群策群力,在确保按时建成项目的同时,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力求体现上海水平、上海质量。


一次规划 分步实施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是一所具百年历史的三级甲等医院,又名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南院,始建于1914年。2004年作为市府“一号工程”迁址发展,医院本部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占地503亩,建筑面积115304.51平方米。

本项目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总体规划600床规模,一期实施200床,总建筑面积约9710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二层,主要功能为四个传染病病区,以双床间为主,单人间为辅。此外,还设置了医护工作区、休息区、宿舍区及污水处理、医疗气体等设备用房。

院区内建筑布局呈院落式,原有建筑采用红色坡屋顶,建筑外墙为淡黄色。新建建筑与原有建筑立面风格保持一致,屋顶形式采用红色坡屋顶,建筑形体采用条型,并在建筑形体间形成院落;新建建筑层数为2层,亦与原有建筑体量和谐统一。


快速建造的模块化设计

本项目为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工期为首要考虑因素,一般情况下混凝土结构至少需两个月,钢结构至少需一个月,常规结构难以满足本项目的工期要求。考虑项目特殊性,项目主体部分采用了集装箱式结构,这类模块化结构具有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安装快速、可回收利用等优点。同时,由于采用了数百个集装箱连接整合,形成了稳定的结构体系,辅助以部分斜向支撑构建,可以较好地抵御台风、地震的自然灾害,具有较好的结构安全性。

单元由顶框组件、底框组件、角柱和若干块可互换的墙板组成,采用模块化设计理念和生产技术,把一个病房模块化成标准的零部件,到现场组装或吊装落位即可;箱体之间的连接采用角件相互连接的构造,其节点连接保证有可靠的抗剪、抗压与抗拔承载力;箱体的现场连接构造有施拧、施焊的作业空间与便于调整的安装定位措施。

项目采用3*6米模数集装箱体进行组合,构建出负压病房、卫生间、缓冲间、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医护休息室、走道等功能模块。二层卫生间模块顶部放置负压风机,其下方箱体结构增加钢柱;走道外立面为条形外窗,结合窗框设置钢框柱予以加强;在主要设备、桥架架设处结合墙体均采取了结构加强措施,已达到安全耐久的要求。

集装箱式结构简单、安全,采用天然地基,对基础要求低,具有现场安装快捷、移动搬迁便利、周转次数多、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且拆装无损耗,无建筑垃圾。结构内部本身填充的矿棉保温材料和框架结构本身可循环使用。


流线合理组织 避免交叉感染

由于本次疫情为呼吸类传染病,所以病房按照最高等级的负压病房进行设计。在平面布局上,按照“三区两通道”的原则设计,即“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医护通道——病患通道”在空间上完全隔离,通过更衣或缓冲有效区分,流程设计紧凑高效,确保医护人员的工作安全。

在流线组织上,充分利用基地空间,同时又与原有院区紧密结合,将洁污流线、医患流线、货物和医废流线合理组织,避免交叉感染。此外,每个病区设置独立的医护办公室、休息室,内设独立卫生间、淋浴间和直饮机,还集中设置了医护隔离宿舍,充分保障医护的工作和休息环境。


气流组织与负压系统设计

为确保达到较长使用时间的建设标准,项目重点关注病房负压系统的建设,采取分步封堵、层层落实围护结构的密闭效果,达到规范和使用要求。

门窗采用实验室专用门窗或普通用于外墙的门窗,传递窗采用机械式密闭传递窗,保证房间的气密性;地漏采用带过滤网无水封多通道地漏并加水封的设计,洗手盆排水及空调冷凝水排水用于给水封补水,确保水封不会干涸;进入病房的缓冲区设置医用凝胶消毒代替水斗,减少开洞,降低污染可能性。

建筑气流组织形成从清洁区至半污染区至污染区有序的压力梯度。房间气流组织防止送、排风短路,送风口位置使清洁空气首先流过房间中医务人员可能的工作区域,然后流过传染源进入排风口。同时满足温度舒适性要求。室内全新风换气次数12 次,排风量大于新风量,换气次数为15次。每间病房送排风支管均设置定风量阀,以确保房间准确风量。风机采用变频风机可以恒定风量。

在施工方面,室内地面铺设PVC卷材、顶板拼缝加刷防水涂料,室内阴角采用L型金属盖板、板缝以硅胶密闭,墙板以硅胶密闭;门窗框与墙体之间以硅胶填缝,外面再采用金属盖板,板缝以硅胶密闭;管道与墙体之间以硅胶填缝密闭等,最终室内压力实测数据达到了设计预期的效果。


技术研发与成果应用

对比同类临时应急建筑,本次设计在病房工艺、医疗流线、人性化设计、环境保护以及使用寿命等方面均采用了更高的标准,探索了一条应急临时建筑较长时间使用之路。

在该项目基础上,同济设计集团联合同济大学相关院系开展了技术研发,将单元化的负压病房进行产品化研究,目前已受理发明专利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获长三角医院建设及运维国际论坛“抗疫保障优秀案例奖”,为将来应对大型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