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传播与艺术学院

设计背景

同济大学新校区位于上海近郊的嘉定黄渡,传播学院作为近年来刚刚成立的文科类学院,建筑面积仅1.1万平方米,是学校内建筑面积最小的一个学院大楼。但其基地位置非常特殊,位于学校至高点,6万平方米、60米高的图书馆南侧,中央景观绿地的西侧。

外部形态

建筑位于空旷的景观绿地中,图书馆和院系大楼作为学院大楼的视觉背景,若按学校规划要求设计四至五层楼的建筑,与已建成的学院高度类似,虽然将会比较协调,但是在广阔的绿地上显得十分孤立和突兀。为此,我们决定尽可能降低建筑高度,使之成为中央绿化中的一个硬质景观,并最终达到建筑与景观的融合。因此,设计大胆采用展开式布局,地上建筑大部分一层,局部两层,并充分利用地下室解决部分使用功能。

我们将一层设计成一个长方形的容器,长宽比大概3:2,这个只有4米多高的混凝土容器成为建筑的主要形象,舒展的造型与开阔的绿地在视觉上取得了高度一致性。为打破单层建筑的单调乏味,两层高的特殊功能空间形体均质而随意的穿插在一层高的方盒子上。这种形体组合消解了建筑的体量感,同时在屋面形成有趣的景观和室外空间。

为了减少西侧学校变电站对本建筑的影响,将主体建筑下沉,在建筑与道路之间形成了半公共的下沉庭院(同时也解决了下层建筑的采光问题),将学院大楼在空间上与变电站隔离开。开阔的地下庭院使得地下室完全没有压抑和阴暗的感觉。建筑内部还设置了多处直通地下层的内部小庭院,使得庞大平面的内部依然光线充足,小生态环境亦得到改善和提高。

功能分布

对学院的行为特性进行了分析,归纳出三种特性的空间类型:私密性功能场所,公共式功能场所,开放式自由场所。平面布置时,我们将私密性功能空间置于建筑最外侧,有良好的采光和景观,将公共功能的房间散落均质置于中间,位于私密空间的包围之中,使得公共功能最便捷到达。而开放空间则像水一样围绕着公共用房设置,人们可以自由随意穿行,到达各个功能场所。

建筑材料

建筑选材坚持了原生态的理念,一层为清水混凝土外墙,二层外挂灰色暗扣型钛锌板。混凝土稳固、朴实和冷峻,而钛锌板随着时间的推移,表面的氧化会呈现不同的质感,这反而增加了一种时光感。这两种材料带来了视觉的强烈对比,也赋于了这座建筑和已有建筑截然不同的个性。屋面采用实木铺地,设置绿化和休憩木椅,成为很好的户外休息交流场所,也是观赏校园景致的绝佳之处。

室内设计

室内也大面积采用了素混凝土和干净的白色墙面及吊顶,室内焦点的图书馆大玻璃则采用了媒介之特征的亮黄色圆点彩釉玻璃,使得室内冷峭的气氛得到稀释。值得一提的是地下层大厅采用了深红色自流平地面,制造了强烈的视觉引导,使得本来较为消极的地下层变得活跃和动感。